close

IMGP2939.jpg 

 

先閱畢湊佳苗的小說原著,再進戲院看了一遍電影,劇情雖有異同,對生命的嘲諷還是一樣。

 

雖然在電影開首,悠子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「命」,但其實《告白》中的生命非常之輕。

 

 

生命如泡沫

 

在兩個版本的《告白》中,生命消逝也是如肥皂泡般簡單。愛美就是修哉的實驗品、是直樹的發洩對象、是玩膩了的玩具;直樹母親和美月的死更加比羽毛更輕,在小說中作者都各自只用了一句來交代,但在電影版就為了增加官能刺激而描述了死亡過程。

 

把生命消散寫得那麼輕鬆,其實讓我很心寒。

 

 

生命如工具

 

幾乎在《告白》中所有的角色,都只是在利用別人。

 

修哉固然是因自少缺乏母愛而有此價值觀,先利用直樹實行殺人計劃、再找美月替自己解悶、最後更想拖全校師生下水。但即使是熱血老師維特,他真的重視學生嗎?他只是想別人看到自己正在幫助學生,來自我陶醉的自私鬼罷了。

 

至於直樹的母親,她根本就是現代父母的典型,不斷把各種期望強加兒子身上,這種溺愛何嘗不是視子女為炫耀工具。

 

當然悠子老師在這一點上更加徹底,復仇不用自己動手。修特的熱血、直樹的懦弱、小直母親的溺愛、修哉的戀母情結,全都被她當為復仇工具。

 

 

生命如幻影

 

《告白》的各個角色都在找尋生存的價值,可惜全都是一泡幻影。

 

修哉只是可憐的戀母狂,知道被母親拋棄的真相後想全世界跟他一起去死;直樹一直在溫室長大,一直在渾噩(在小說中對小直有更深刻的描寫)。

 

美月崇拜露娜希、甚至收集了各式毒藥,也因為維特間接害到直樹,很想殺死維特,但為甚麼想殺人呢?她就和其他少年罪犯一樣吧。

 

悠子的男朋友和女兒都死了,生活已沒有了依靠,只知道要狠狠復仇。雖然心願已償,但最後得到了甚麼?她也無法改變自己悲劇吧。

 

 

電影和小說的差異

 

我十分滿意電影對小說的演繹,但電影沒有收下美月很重要的一句話:「沒有人有審判別人的資格」。可是美月自己也想仿傚露娜希制裁維特,真是諷刺。

 

另外小說中是直樹的姐姐在母親死後,找到她的日記,這裡對現代社會的家庭問題有很深刻的描寫(對了,直樹的父親去了哪裡?)。

 

小說中對日本少年法和教育制度有更多的批評,但電影中因為要聚焦而輕輕帶過了。

 

而最重要的差異是,小說中修哉沒有「玩你咋」這一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